經常聽人家說「積陰德」,
究竟為何這樣說,究竟是什麼意思呢?
積德的事情相信任何人都會去做,
但是,為何又有積陰德和積陽德之分呢?
善行,都是積善。
繼續看下去…
陰德是指不被人知道,
不是為了自己而做的善事…
若復精而言之。則善有真有假。
有端有曲。有陰有陽。
有是有非。有偏有正。
有半有滿。有大有小。
有難有易。皆當深辨。
為善而不窮理。則自謂行持。
豈知造孽。枉費苦心。無益也。
何謂陰陽?凡為善而人知之,則為陽善;
為善而人不知,則為陰德。
陰德天報之,陽善享世名。
名亦福也。名者造物所忌。
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,多有奇禍。
一命,二運,三風水,四積陰德,五讀書。
陰德是指不被人知道,
不是為了自己而做的善事,
就是你做了善事好事別人不知道,
就叫陰德,這樣得的福報才大。
(圖片截自網路)
為善得福,造惡得禍
也有說是:
陰德指在人世間所做的而在陰間可以記功的好事,
也指暗中做的好事。
因此,關於陰德我總結如下:
陰德是隱藏的德行,
與陽善的公開行善是相反的。
《了凡四訓》解說陰德
是做好事而不為人們所知道,
上天會加以賜福;
而陽善則是做好事讓人們知道,
得到群眾的稱讚而享有盛名。
對於陰德,民間稱之為「陰騭」,
道教勸善書中就有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。
無論我們做好事或壞事,
都會報應在自己和親屬身上的,
正是「近在己身,遠在兒孫。」
《易經》告訴我們「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;
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」、
「善不積,不足以成名;惡不積,不足以滅身。」
這表明了「為善得福,造惡得禍」的原理。
多做好事,而不沽名釣譽才是陰德。
在陰德的闡述中,佛教以因果業力解釋,
而道教則用承負解說,二者之間雖有差異,
但勸人向善的動機總是一致的。
修善最重要的是,
出於真誠而無所求,這是真善。